偏愛熱食的中國人,向來重視廚房的煙火氣。
李清照的“炊煙裊裊升已天,雞聲蘢蘢氣象清?!?、白居易的“火爐生煙,雪柳銀鉤;有無添酒,唯有秋水長。”描述的都是類似的場景。
在“吃飯”這件事上,古人與今人總是更容易達成默契。
過去幾年,吃膩了外賣的年輕人重新回歸廚房,開始愛上在家吃飯。
沙利文的相關調研顯示,40歲以下的消費者已成為中國“在家吃飯”的主力消費群體,其中以90后人群為核心。
在家吃飯就意味著在家做飯。這屆“挑剔”的年輕人,既想感受廚房的煙火氣,又難以接受從備菜開始的冗長做飯流程。
于4月3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的鍋圈食匯(后簡稱“鍋圈”),通過聚焦家庭餐飲解決方案,正試圖為年輕人找到在家吃飯、露營用餐、親友聚餐等各場景餐飲需求的最優(yōu)解。
1
誰來拯救
年輕人的做飯焦慮?
《不過一碗人間煙火》里說:
人生在世,無非“吃喝”二字,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,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,往往靠的不是嘴巴,還要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。
外賣軟件剛興起的時候,煙火氣再有儀式感也是無人在意的,尤其是早已被貼上“懶宅”標簽的年輕人。
但如今,情況已悄然發(fā)生變化。
“每天打開外賣軟件都不知道點什么”、“外賣真的太貴了,一頓外賣的錢可以做好幾頓飯了”、“總覺得最近吃外賣變得越來越胖了”……身邊類似的抱怨,正越來越多。
外賣吃膩、外賣價高、外賣長胖,與之對應的,其實是年輕人對品質生活、極簡生活和健康生活的需求上升。
在家做飯,成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首要選擇。
DT財經與應物白聯合發(fā)布的《2021青年廚神修行實錄》的調查報告顯示,有近80%的年輕人有烹飪的習慣。其中,每周做幾次飯的人最多,占36.6%;每天做飯的人有12.7%,每月做幾次飯的也有26.9%。
盡管廚藝遠未及“大神”,但絲毫不影響他們“捯飭”做飯空間的積極性。
《中國廚房高品質生活趨勢報告》調查顯示,接近七成的年輕人希望在家中為“烹飪美食”等活動創(chuàng)造空間,更有近四成的年輕人表示會在家居裝修時,花更多的心思在廚房空間進行增項或改造。
一個殘酷的現實是,“想做飯”并不代表“會做飯”。
廚電智能化、集成化程度的加強,的確正在降低做飯的難度,但洗菜、備菜以及調料的冗長流程里,依然藏著太多“翻車”的可能。
聚集了35萬人的豆瓣“炸廚房”小組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在這里,不論多簡單的食材都可能面臨被燒得焦黑的后果。
為了保證廚房新手們的人身安全,組內甚至專設了“消防科普”欄,對諸如“紙盒不可以直接進微波爐”、“擺開的煮雞蛋也不能放進微波爐”等問題提前做科普。
這也是為什么,小紅書、抖音等年輕人聚集的地方,“在家做飯”相關話題的播放量常年居高不下。不提前學點經驗,壓根不敢貿然下手。
然而,會與不會還只是第一步。
怎樣讓做飯更簡單?如何實現一周七天菜品不重樣?哪里能買到更安心的食材?
在找尋廚房獨有的煙火氣之前,年輕人先患上了做飯焦慮。
2
為什么
是鍋圈食匯?
因為消費者的“善變”,那些靠追趕潮流火起來的消費品牌生命周期向來不長,部分靠密集營銷推上潮頭的新消費品牌甚至活不過3年。
近年來,隨著消費需求日益細化,消費者走到了臺前??拷M者并最大程度滿足他們的需求,成為消費品牌延長生命周期的良藥。
洞悉到“在家吃飯”場景的鍋圈,正努力為年輕人解決做飯路上的難題。
既要方便省時,又要美味健康,本來是餐飲領域的魚與熊掌,但鍋圈對此提供的解決方案,讓二者可以兼得。
一方面,提供700多種標準化的SKU和幾乎無限的食材組合方案,讓“好吃”的食材滿足年輕人“善變”的味蕾。
冬天想吃火鍋、夏天得吃燒烤;南方人喜好米飯、北方人喜好面食……時令性飲食需求的變更以及地域差異帶來的飲食習慣差異,是全國性連鎖餐飲最先面臨的考驗。
顯然,只有足夠豐富的SKU和品類,才能最大程度保證帶著個性化需求進店的年輕人,能夠心滿意足地滿載而歸。
從最早的火鍋食材起步,如今鍋圈的產品已經覆蓋火鍋、燒烤、鹵味、西餐等多個品類,讓再挑食的年輕人都能實現有菜可選。
2022年春節(jié)之際,鍋圈推出了與唐宮夜宴聯名的年夜飯預制菜套餐,套餐內的菜品并不拘泥于單一的地方菜系,而是融匯了閩菜、川菜、豫菜、湘菜、魯菜等多種地方傳統菜系。地域差異帶來的飲食習慣差異,被鍋圈輕松打破。
時令性和熱點性方面需求,也沒有被遺忘。像是卡塔爾世界杯期間,鍋圈就推出了“鍋圈火鍋季,嗨翻世界杯”套餐,精選各式熱門食材、醬料、飲品做搭配,一站式滿足消費者在看球期間的美食需求。
另一方面,上游完善產業(yè)布局,中間打通供應鏈,讓在終端購物的年輕人能以“不貴”的價格感受到“安全”。
在消費主義逐漸降溫的今天,年輕消費者對于商品的價格敏感度甚至開始超過父母輩,拼多多在從“五環(huán)”外向“五環(huán)”內滲透,不到十塊錢的奶茶受到廣泛的青睞;而在另一面,年輕人的安全意識也在覺醒,只有那些足夠重視食安的品牌,才會成為他們在買菜時的優(yōu)先pick。
對此,鍋圈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打通兩個環(huán)節(jié),來一次性解決這兩個問題。
第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:整合上游加工廠。
要想讓食材既不貴又有高品質,直接掌握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案。
此次遞交的招股書顯示,鍋圈已在多地自建生產基地和研發(fā)中心,更與上游超600家嚴篩精選的ODM工廠達成縱深合作。
一方面,鍋圈用自己在與其他供應商合作時積累的經驗,不斷幫助新的合作伙伴提升管理能力,提高食材產能;另一方面,借助數字化工具,鍋圈讓食材從生產到包裝的流程更為透明化。
除此之外,鍋圈采用了源頭直采和產地直供的采購模式。小龍蝦來自湖北荊州洪湖、潛江、監(jiān)利地區(qū)和江蘇淮安、盱眙、洪澤湖等地,羊肉則產自河南原陽當地400畝農業(yè)養(yǎng)殖基地的黃河灘羊。
沒有中間商賺差價,好品質的食材才真的“不貴”
第二個環(huán)節(jié):打通供應鏈。
從源頭到門店終端,食材的供應鏈流轉是最容易出問題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
鍋圈選擇用數字化、智能化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。通過建立覆蓋采購-倉儲-門店-用戶的全業(yè)務鏈的數字化、智能化云信息中心,他們將生產、配送、銷售等環(huán)節(jié)串聯起來。
從生產到銷售的方向來看,這套系統讓食材的流轉效率、信息透明化程度大幅提高;而從銷售到生產的方向來看,終端的消費者需求數據,可以反向指導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和供應鏈的優(yōu)化。消費者的成本在流通環(huán)節(jié)進一步降低。
第三個方面,細化到社區(qū)里的社區(qū)門店,讓消費者感受到方便。
方便、味道和價格,是左右年輕消費者做出選擇的三個重要因素。毫無疑問,“懶”這個大多數年輕人身上都有的優(yōu)秀特質,是三個砝碼中最重的一個。讓消費者多走一步,就離著消費者遠了10步。
對鍋圈來說,門店是離消費者最近的一環(huán)。從2017年成立到2022年底,鍋圈用了6年時間,在國內布下了9221家門店,讓門店如同毛細血管,深入到社區(qū)內部。每家門店可以服務2000個到3000個家庭,讓年輕人下班路上就可以把吃飯的問題直接解決。
也正是由于鍋圈對“好吃方便還不貴”的一直追求,品牌獲得了消費者和市場越來越多的認可。
招股書顯示,2020年,鍋圈被福布斯中國評選為“2020福布斯中國高增長瞪羚企業(yè)”;2021年,鍋圈入選藍鯊消費“中國獨角獸榜單消費獨角獸TOP30”;2022年,鍋圈獲評“第二屆畢馬威中國新國貨企業(yè)50榜單評委會特別獎”。
3
讓年輕人的煙火氣,
更有溫度
年輕一代正在覺醒屬于自己這一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,他們對于消費的選擇也開始傾向于那些與自身價值觀相和的品牌。過去兩年,鴻星爾克、白象等傳統品牌的翻紅,足以印證年輕人對品牌價值共識的重視。
在社會責任這件事上,鍋圈同樣給消費品牌帶了個好頭。
疫情期間,鍋圈不僅第一時間向河北、西安、上海等多地緊急馳援物資,保障民生物資供應,還堅持不漲價供貨,守住了品牌必須具備的誠信底線。
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。
從更長的時間周期來看,鍋圈承擔的社會責任可以在更多的維度展開:
比如身處快節(jié)奏時代,年輕人疲于生存壓力的奔波,一粥一飯的煙火氣更顯珍貴。鍋圈提供的好吃方便還不貴的飲食方案,讓年輕人可以在美食上找到情緒的慰藉。
再比如我們正面臨著老齡化和少子化的雙重夾擊,贍養(yǎng)和撫養(yǎng)成本中,食物是占比極高的一塊,而鍋圈的食材,不論是對于老年人的保健,還是孩子的健康,都是極佳的解決方案。
消費品牌固然難逃生命周期的考驗,但像鍋圈這樣的品牌,必然會是走得更長遠的那個。